05年回国探亲的一点感受
摘要: 中国现在怎么样?阅读数2513 】 【返回

回国探亲的一点感受 (7/12/05)

 

1 商业化气息极为浓厚

“十亿人民九亿商, 还有一亿待开张。” 这是十几年前刚开始“下海潮”时的一个说法, 如今已毫不夸张地成为现实。无论走到那里,都好像走进了曼哈顿。 不管从什么地方来的人,受过什么样教育,何等穿着打扮,似乎每一个都成了“温州人”“港商”, 人人会作生意, 个个都想挣钱。并不只限大生意,做什么样工作的都有, 只要能挣钱, 无论多少,都有人在做。 一方面生活确实方便了许多,另一方面又要常常受不必要的打扰,好像随时都有人盯着你的腰包, 打你钱的主意。一位朋友叹到:“活得真累,不是在想着怎么挣(“骗”)别人的钱, 就得琢磨如何不被别人把钱挣(“骗”)走。” 如何发财、 事业成功、及时享乐早已是天经地义的人生第()一追求,别的事情都已退居其次, 无关紧要。大学也是一样,好好读书的学生, 认真作学问的教授不是完全没有,可能比丹顶鹤更频危、稀有。全民皆商,赤裸裸的拜金主义成为风靡全国的“宗教信仰”。

 

2 传统道德观念几乎荡然无存

“无商不奸”, “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些成语、名言从来没有现在显那么真实。 在经商和办事方面, 国人的诚信水平早已是江河日下, 贪官污吏、坑蒙拐骗、尔虞吾诈是家常便饭, 见怪不怪, 病入膏肓了。特别在追求物质享受和“文化生活”方面,“西化”的极为彻底。官办的电视节目尚比美国的要“干净”, 儿童可看, 但民间各种“娱乐”应有尽有, 人们的“开放”观念更是已“超英赶美”, 比“好来坞”描述下的美国还“美国”。一位朋友透露最近中国人民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以文科为主的人大, 有三分之一的女学生业余在做“三陪”, 全校所有女生的“处女率”仅有11%。 另一位朋友对我的惊讶大不以为然,认为那是“供求关系所致”, “社会进步之必然”, “中国人对物质享受的追求和权利之不可逆转的表现”。 “大学生当‘三陪’是另一种‘高层次’追求,因为光顾酒吧、夜总会的并非只有下流之辈,而有越来越多‘高文化’、功成名就的上流人士来供她们‘高攀’”。毫无遮掩的物欲洪正无情地摧毁着所有天然屏障而独霸当今文化的主流。

 

3 家庭问题十分突出

离婚率高, 夫妻关系不好(无法沟通、彼此不信任),儿女升学压力苦不堪言(包括父母与独生子女双方)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在前面所题到的两方面社会巨变的情况下, 应该是预料之中的事。在基督徒中, 尤其是只有一方信主的夫妻,婚姻家庭也面临许多的问题和挑战。在中国, 个人最大的困惑就是会被“社会潮流”象山洪一样卷着走,这洪水越往前毁灭的力量越大,一但陷进去就绝无法自拔(常常听见:“哎,不这样不行呀, 大家都。。。”)。 就说离婚潮吧,这次又从同学聚会里听到:“老同学聚会, 拆一对是一对”。真是可怕!传统道德的堤坝已垮,有什么能阻止或延缓这个社会的快速腐烂呢?那是一个何等需要光和盐的地方! 一个蒙神拯救、保守和祝福的合睦家庭(恩爱夫妻)就像放在灯台上点着的明灯一样,照在欲加黑暗的世界里, “是不能隐藏的”无声见证, 也是对其它试炼中弟兄姐妹的有力鼓舞。健康家庭是健康教会的单元,家庭是学习彼此相爱的第一(也应该是最容易)的课堂。北美的弟兄姐妹在这个方面有更好的环境学习、长进,对国内的同胞也有更多的责任。

 

4 独生子女代的巨大挑战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代已经开始成为大学、特别是研究院的主流, 现在的中学生则是这一代人的典型代表。特别的生活环境朔造了一代特别的人。一般说来, 他们生活奢侈、放任, 追逐时尚,极易受“好来坞”,或西方文化糟粕的影响。 麦当劳、肯德鸡等高档餐馆里尽是这些人(其实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很富有, 但仍然自己省吃简用, 辛苦劳作来供孩子享受)。 极端自我中心,追求最大物质享受,狭隘、实用主义的世界、人生观, 偏激、依赖性强又缺乏责任感的不成熟人格,是很多独生子女最为突出的缺()点。服事这一代人需要神特别的怜悯和恩典。另一方面,他们又面对着升学、择业、和父母亲友众多期盼的巨大压力,许多的心理问题和危机在蕴育之中。这又使他们更加需要主的拯救。高中生似乎是传福音最好的对象。上了大学便十分容易被世俗的洪流吞噬。 比他们稍早一点在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就是几年来我们已接待的新生)比较好一点,但比起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仍有不小的代沟。文革后出生的较比文革前(甚至文革中)出生的在理想主义、人生和社会关怀方面有不小的差距。有一位七十年代出生的女研究生,经过反复思考,决定不在同龄人中找对象,最后选择嫁给了我的一位同班同学(六十年代出生的)。她的理由就是“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缺乏社会和家庭责任感”“靠不住”! 

 

5 传福音在城市仍然困难

一方面是人们都太忙, 比在美国生活还要忙, 尤其是心里忙乱,以至于无法安下心来思考任何“形而上”的信仰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城市教会的影响力有限--传统教会以老年人为主, 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 新生的以中青年为主的家庭教会生命弱小, 又面对极大的压力、搅扰和不安的大环境, 使教会必须采取特别谨慎的作法,传福音, 尤其是教会间的交通有颇多障碍。还有就是各种宗教在民间的泛滥, 特别是法轮功风波的后遗症,使一般人对宗教性的“基督教”也一同敬而远之。河南家乡的家庭教会这些年又受各种异端、极端的冲击而门户、宗派倾向严重,以至见证受损, 弟兄姐妹在真理和生命上也缺乏供应。不少自称信耶稣的姐妹多年仍停留在“主治好了我的病”的认识水平上。当然,只要有负担, 在国内为主作见证(个别谈道)的机会还是要比在北美多的多。但无论在暮道、传福音, 还是信主后的生命栽培、门徒造就和教会生活上, 北美仍然有着非常明显的有利条件(当然也有不利的方面)。特别是六七十年代出生的, 现已过了三十、四十岁的知识分子, 常常以博后或访问的方式来美,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众多的挫折使他们对福音最容易产生兴趣和需要感。

 

6 “大巴比伦”的警示

回国的感受并非全是消极的, 物质条件的巨大改善,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 高科技信息产业的突飞猛进, 以及在可预见的三、五年内不会减缓的经济增长势头,对每一个在那里度过了人生头二、三十年的人来说都是无法不为之惊叹的成就。特别是北京,除了污浊的空气以外各方面都在与国际大都市靠拢。08年的奥运会使其在各方面(包括空气污染的治理)更上一层楼。问过一个自己开公司的朋友担不担心奥运之后会不会有“经济危机”,他大不以为然地说:“大不了会有些起起落落, 但是绝不会有大问题,至少北京没事,这是中国的‘形像工程’,除非国家垮了,北京才会有问题。” 。。。 怪不得有不少“海龟(归国)”成了“海带(待业)”仍愿扎根北京,据说计划打算成为“海龟”的仍大有人在。  对许多有商业头脑的人来说,北京,以及中国,正成为一块“创业者”的乐土。那天,与朋友相约在西单首都时代广场见面,十几年不见的西单路口变得豪华、气派。正在赞叹着拍摄街景时,里面突然有一个感觉冒出来:“大巴比伦!” 回家后赶紧找到启示录第十八章。。。。 愿更多的人能够听见神对历史的警示!